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,子彧想先讲一个故事,或许大家就明白了。
路人甲在专卖店看中了一块手表,却有点犹豫不肯下单。
这时店家往往会先给你推荐一款更加高档的手表,并且详述它的优点;然后再推荐一款低档的手表,当然同样会放大他的缺点。
一般情况下,有了比较之后,路人甲往往会下手,而且会选择那款中档的,而不是高档的。
谋士在给君主建言献策的时候,往往要献上上中下三策,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。
根据主公的性格特点,谋士在献策之前,其实已经能够估计君主能接受什么样的计策。然后谋士把它定为中策,再根据中策推荐一个更加激进的上策,和一个过于保守的下策。
这样,既表现出了他的称职,能为君主考虑到各个方面;又把选择权交给了君主,让君主有充分的比较空间。
展开剩余86%而且谋士所献的上中下三策一般有这样一个规律:上策是虽然有高收益,但同样有高风险;下策一般是客观条件不得已才被迫选择;而中策往往可行性较大,而且风险比较低。
所以,谋士献上中下三策的时候,他真正想推销的本来是他的中策,其次才是他的上策。
所以,一般情况,权衡之下,君主也往往都会选择中策。因为谋士献的上策描述的风险很高,而中策却往往稳妥又不失进取。
而且,对于谋士来说,就算失算了,但最终不管是那一策,不都是选择了该谋士的策略吗?
这样说有些枯燥,举两个例子大家就明白了。
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庞统为刘备献的攻蜀三策。
公元211年,张松、法正等人暗投刘备,劝说刘璋邀刘备入蜀,刘备却在葭萌关屯驻收揽人心。谁知第二年,张松被刘璋发现并处死。
此时,刘备向庞统问计,庞统便给出了攻蜀的上中下三策:
上策:兵贵神速,挑选精兵,昼夜兼程,直接奔袭成都。成功的关键在于,刘璋迟钝,必然无备,而占据刘璋大本营成都,几乎就等于占据了益州。
中策:佯回荆州,趁机吞并涪水关守将杨怀、高沛的部队,然后进军成都。成功的关键在于,杨、高二人的性格和期望决定他们必然轻身赴会,而收编他们的军队足以让刘备站稳脚跟并有图谋成都的资本。
下策:退回白帝城,与荆州连成一体,图谋益州的事从长计议。一定要这样做的原因是,如果不动,只能是在葭萌关坐以待毙。
作为一个优异的谋士,庞统不仅献了策,还分析了为什么要这样做、以及这样做的成功率等问题。也就是说,刘备需要做的的,就仅仅是选择而已。
那么,这三策各有什么优缺点呢?
上策的收益很高,一旦成功很快就能全据益州,但同时风险也是很高的,如果刘璋有备或遭中途阻击,刘备军极可能被益州军包了饺子;
中策能保证立于不败之地,且有进取的资本,但风险在于,这样一来,必然给了刘璋准备的时间,巴蜀地理险峻,刘备军容易屯兵于坚城之下,夜长梦多。然而,当时天下形势已大致明了,其他诸侯干预的可能性很小,这个风险其实并不算大。
而下策则是不等死,就必须动起来。但是,下策基本等于退出巴蜀,这样,刘璋就有时间从容布防、凭险据守,那刘备还能不能拥有巴蜀,就未可知了。
那么,庞统在献计之前有没有考虑,刘备会怎么选择呢?我想是有的。
一年前,庞统、法正就曾献策刘备,在欢迎的宴席上杀掉刘璋,直接占据益州。擒贼先擒王,其实与刚刚的上策有异曲同工之妙,但当时刘备拒绝了。同时,刘备在益州的种种表现证明,他心里是想要益州这块肥肉的。
既不愿意过分冒险,又不想失去机会,因此,刘备选择中策的可能性很大。这一点,庞统心中应该是了然的。
那么,既然庞统几乎确定刘备会选择中策,那直接说中策不就好了?
不然,如果只说中策,刘备没有比较,难以决断,而此时刘备身处险境,若迟疑不决,无异于坐以待毙(沈吟不去,将致大因)。
所以,庞统献上这上中下三策,既表现出了自己的全盘考虑,又预先估计了刘备的心里,然后给了刘备充分的比较,不可谓不高明。
果然,刘备最后选择了中策,而这一次献策也奠定了庞统在刘备身边首席军事谋士的位置。
说了一个成功的例子,我们再来说一个失败的例子,李密为杨玄感献的三策。
公元613年,隋炀帝亲征高句丽,却不料“后勤总管”杨玄感早怀反心。杨玄感延迟粮草,迟滞隋炀帝大军,自己却在后方拥兵万余,占据黎阳,联络河北,一时声势浩大。
那么,接下来的战略要如何规划,才能占据天下呢?谋主李密同样为杨玄感献上了上中下三策:
上策:出其不意,占据蓟州,阻断隋炀帝归路,令其自乱,然后招降。成功的关键在于,隋炀帝孤悬辽外,前有高丽,后无归路,一旦补给匮乏,必然大乱,而杨玄感趁机招降,用这些军队来征服中原,足以。
中策:不占城池,直入长安,占据大本营关中。成功的关键在于,潼关天险,可保“万全之势”,隋炀帝回来也不见得能耐我何;
下策:就近占据东都洛阳,但这样做的话,未必能攻克洛阳,因此胜负难料。
事实上,比起刘备,杨玄感选择上策的风险要小得多。隋炀帝大军远在辽东半岛,一旦蓟州(也就是今天的北京)被切断,从地形来看,隋炀帝陆上再无归路。但上策也不是毫无风险,一旦大旗扬起,关中是否会支援隋炀帝,隋炀帝有否可能通过水路回到中原?
但中策几乎就没有风险,关中守将卫文升“不足为意”,而一旦占据隋的政治核心和地理险要关中,几乎就立于不败之地了。随便说一句,后来的唐高祖李渊就是这样做的。
而下策是不得已的选择,隋炀帝时大力建设洛阳,城坚兵精,难以攻下。即使攻占了洛阳,从地理上来说,守洛阳比守长安难度大多了。
李密的上中下三策同样给了杨玄感足够的选择空间,而且不可谓不高明,同时也符合刚刚提到的三策的优缺点,但唯一的缺憾就是,没有预估杨玄感这个人。
杨玄感出身高贵,地位优渥,没吃过苦,因此最容易打动他的不是隐忍待发、徐图进取、吞吐宇内,而是富贵荣华、声威赫赫、家人亲朋。
说白了,杨玄感跟项羽是一类人,有能力但也好面子,如果李密说中策能够拥有多少政治资源,能够多么声威显赫,或许杨玄感就选了。
而事实是,杨玄感选择了下策。他的理由是,百官亲眷在东都,占据东都可以稳定人心;我知道你想推销你的中策,但不占城池,如何显示我的声威?(今百官家口,并在东都,若不取之,安能动物?且经城不拔,何以示威?)
听这句话的口吻,与称霸诸侯的项羽、昆阳城下的王邑,简直如出一辙。
当然,不管怎样,杨玄感最终还是选择的还是李密的策略。但事实上,选择下策一般会让人认为,该君主没有听从该谋士的建言,因为那实在不是谋士献策时想要的结果。
所以,现在你明白为什么谋士要出上中下三策,而君主往往选择中策而不是上策了吗?
#图文万粉激励计划#
发布于:天津市